仅0.8元/天 立即订阅
吉莲•邰蒂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设置
登出
登录
×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短信登录
微信登录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
用户注册协议
和
隐私权保护政策
,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搜索
关闭
搜索
FT中文网
Menu
切换版本
繁体中文版
FT.com
首页
首页
中国
中国
全球
全球
经济
经济
频道首页
全球经济
中国经济
贸易
环境
经济评论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商业
商业
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
教育
教育
观点
观点
管理
管理
生活时尚
生活时尚
视频
视频
音频
音频
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
换脑ReWired
换脑ReWired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会员中心
设置
登出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动应用大全
基本设置
会员中心
修改头像
邮件订阅
同步微博
我的评论
管理收藏
RSS
欧美印钞后果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目前,欧洲和美国央行向货币市场注入了数额惊人的资金,但银行业管道即使没有破裂,也出现了严重堵塞。
2009年8月12日
投资者患上“亏损”综合症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高盛调查显示,90%接受调查的银行客户都对未来感到担忧,但担忧通胀和担忧通缩的人几乎一样多,几乎没有人持中立态度。
2009年7月29日
美国房地产仍是“重头戏”
FT专栏作家邰蒂:美国消费、经济及西方银行资产负债表均与房地产密切相关。有分析师认为,美国房价可能继续下跌,这将为经济复苏打上问号。
2009年7月15日
全球金融危机起源
在20世纪90年代,华尔街投行摩根大通一支年轻团队设计了一种新的营利方式信用衍生品。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揭示了这个金融妖魔是如何出瓶的。
2009年7月14日
银行界的眼中钉
FT专栏作家邰蒂: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金融学教授亨利•胡反复强调信用衍生品风险,为此被银行界视作眼中钉。最近,他就所谓的“空心债权人”问题发出警告。
2009年7月2日
让大银行“瘦身”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在全球监管领域,开始了一场围绕银行“规模”的辩论,瑞士央行副行长提议限制银行规模。他认为,不应让银行“大到无法倒闭”。
2009年6月22日
特易购通过CMBS筹资4.3亿英镑
商业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再度露脸, 表明投资者对证券化市场信心正在恢复
2009年6月19日
“理性市场理论”开始失宠
在对英国金融分析师的调查中,77%受访者不赞同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的说法
2009年6月16日
基金业回归“低杠杆”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金融泡沫破灭后,由于资产价值暴跌,投资者赎回基金,欧洲最大的信贷基金之一、对冲基金CQS资产规模大幅缩水。但该基金表示,现在一切又回归基本原则。”
2009年6月8日
经济复苏是个什么样?
FT专栏作家邰蒂:你期待今年夏天经济出现V字形复苏吗?或者你预测情形将更像一个U字形或W字形?上个月,人们反复问我这个问题。
2009年6月1日
欧美早该汲取日本教训
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相似,美国最初对银行业危机采取否认和拖延的态度,所幸它终于借鉴了日本经验,对各大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但欧洲的财长们却继续对此视而不见。
2009年5月26日
消除金融神秘感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今年春天,勇敢的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有充分的理由去思考鸟类和蜜蜂等问题。为什么?
2009年5月6日
闪光的,可能就是金本位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在目前看来,回归金本位的可能性仍微乎其微。但考虑到过去一年半以来发生的一连串无法想象的事件,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意排除任何可能性。
2009年5月4日
银行家应该转行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如果历史重演,下一个十年,银行家的薪酬可能变得与其他人相差无几。但另一方面,如果金融业不再独揽最出色的人才,中一些人转向其它领域,对经济是件好事。
2009年4月10日
美国资产何时“无毒”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美国有毒资产什么时候“没毒”了?当它们在华尔街手上和美国政府的宣传机器之中时,看上去可能就不那么有毒了。美国财长盖特纳似乎觉得“问题资产”过于吓人,于是,有毒资产就变成了“遗留”资产。
2009年3月25日
在创新中迷失
21世纪的金融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在过去20年中,过度的金融创新,改变了市场运作的方式,也摧毁了市场的信心。
2009年3月12日
|‹
上一页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